探索太空奥秘,专家:推进促进空间技术和平转化与应用

2023-11-22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火箭发射次数超过了550余次,排名世界第三;航天器入轨数量超过1000颗,占入轨数量的6%;中国目前在轨工作的航天器是862颗,占比9%。11月20日,在2023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闭幕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保华表示,新时代10年,中国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踏上了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新征程。

关注前沿技术,推进空间技术转化和应用

空间技术是技术前沿,是空间探索的重要支撑。空间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10年间,中国火箭发射370次(其中长征系列火箭319次),占累计发射总次数的67%;共发射913个航天器,占累计发射数量的80%,其中,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发射成功率为100%。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梁小虹认为,科学的全部价值在于应用,本届大会不仅是一个交流学术成果的不台,更是一个汇聚智慧、共谋发展的盛会。据悉,本次大会共安排一个主论坛、10个分论坛,在80个主题演讲中,76%为应用转化类课题,涉及卫星导航的应用、太阳能电站、空间技术防止骨质流失、无人机技术、灾响应和应急救援、商业航天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据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邓玉林介绍,大届大会开展了“国际空间技术和平利用优秀项目”评选活动,成立了来自中美俄德等专家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通过企业报名、商协会推荐、专家评选等方式,评出了“天启低轨卫星物连网”等5个优秀项目。

此外,在健康领域应用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揭牌成立了“中科国际医学科学转化联盟”“国际院士联合体医学科学委员会”“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研究院”。

探索太空奥秘,聚焦“科学科创科普”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也完成三步走,未来目标就是要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的载人登月活动。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关注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及其在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应用,关注空间技术应用转化和人才培养。

在科普方面,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举办了“空间教育与人才发展”论坛。为激发更多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大会专门安排了“校园科技创新成果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实验中学和首都高校的学生们演示了他们研发的“太空产电队”、自主巡航探测无人机、太空尿液处理等项目。空间研究委员会主席帕斯卡尔·埃亨弗劳德点评道,太空探索就是探索未知,同学们保持对太空的强兴趣和奇思妙想,是太空探索的关键。

据悉,大会将空间科学研讨、技术交流和应用推广结合起来,让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坐在一起会商推演,碰撞火花。如空间科技助力人类健康论坛,在安排中外院士、科学家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外,还组织国家心血管病、癌症、生物医学等方面的专家,以圆桌会议形式,深入探讨医疗中心大数据和智能化在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科学与科创的“无缝对接”。

此外,还开展了“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空间信息技术和和平利用专项基金主任丁文锋等为获的30名孩子们颁奖。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

“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到20年可达万亿规模,将成为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增长的重要引擎。”大会执行主席、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天怡介绍,此次大会聚焦“科学、科创、科普”,举办主论坛及十个分论坛,内容涉及空间能源与地面能源、空间产业投资、共享空间科技、空间教育与人才发展、通航无人机发展与低空经济、月球保护、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与合作等众多领域。

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让-米歇尔·康坦代表IPSPACE2023宣读了《和平宣言》。宣言称,大会致力于促进全球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搭建国际科学家交流与合作的桥梁。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家为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大会科学家呼吁着眼促进空间和平、国际合作,采取“四项行动”:加强科学家国际和平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技术创新与开发,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空间技术和平利用的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我们鼓励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发展,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和平利用太空:我们主张所有国家和平利用太空,促进全球太空合作,继续推动人类探索宇宙和发展太空经济。通过和平利用太空,我们将促进全球和平与太空稳定。加强科教科普: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和意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人才。通过此举,我们将提高公众对和平、合作和技术的认识,让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的行列,促进全球和平与合作。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表示,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关乎人类福祉,要注重发展民间科技的力量,在平等包容的理念下,助力营造开放合作的生态。